在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抛家舍亲,远离祖国,常年奋战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境外,足迹遍布非洲、美洲、澳洲……为了心中的梦想与坚持,他们默默挥洒着青春、心智和汗水,拓展着海外地质勘查矿业市场。现任塞拉利昂共和国北方省铁矿普查项目经理的董少波,就是中色地科公司海外勘查将士中的一名排头尖兵。
初次“见”到董少波,是今年6月初接到采访任务,我与身在塞拉利昂共和国的他邮件联系,说明“来意”后,他只简短地回复道,刚刚进入雨季,项目基地正在移建,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坚决要求不要聚焦他本人,希望更多地关注所在团队的贡献。直至8月,受中色地科公司地质服务部的邀请,我随考察组来到塞国,在他的引领下,短短一周的野外奔波,才初步了解了这个内向讷言却又睿智执着的“少波”。
最有意义的事业,是地质找矿工作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评价董少波,我倒是可以不负责任地说,那真是一个“榆木疙瘩”。其实就是一根筋嘛。都知道,地质行业是个苦差事,远离亲人与朋友,长年坚守野外现场,餐风宿露,顶酷暑、战雨雪、斗蚊虫,工作任务在外行看来更是枯躁单调、毫无乐趣。然而,少波却告诉我,22年的地质工作经历,虽然身在艰苦行业,一路摸爬滚打过来,有挫折、有困惑、有感悟,更多的是不断收获的成长与快乐。
朴素的衣着、黝黑的脸庞、结实的身材,站在面前的“70”后董少波,普通平常,扔在人堆里基本找不着。他的队友背地里告诉我,工作忙碌起来,他很“邋遢”,经常胡子不刮、衣服不换,废寝忘食,不注意个人形象,更谈不上注重生活品质。他似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工作中,平时少言寡语,要是问起他钟爱的找矿事业,他也甚是严谨,总是用“因此说”,来强调科学性与必然性。
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分配至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少波成为功勋地质队的一名技术干部,长期在野外一线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2004年以来,先后受聘于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长沙中色矿产勘查有限公司,历任地质技术负责、项目经理、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先后主持承担及参与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从部控勘查项目、厅管项目到地调局地质大调查项目,从服务于国内民营公司、知名国企(中铝、西部国际、万宝等)到外资公司(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市场项目,从国内到走出国门,踏遍刚果(金)、赞比亚、塞拉利昂,从本单位独立承担项目到与外资公司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纽蒙特公司、与加拿大travise物探公司)均有涉猎。
“在那些荒瘠的土地下面,埋藏着沉睡了千万年的矿藏,是到叫醒它的时候了”,少波这样形容自己从事的地质找矿工作。就是带着这种心态和愿望,他努力钻研新技术、新方法,并用于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经验。近十年,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云南省滇西北化探普查—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测区矿点地质调查;云南博卡金矿区1/万地质填图及异常查证项目;滇西北区域评价项目;海外项目刚果(金)加丹加省kasombo及kimpe、1787矿权区、卡莫亚、赞比亚西北省调查等铜钴矿区地质勘查评价项目,均高效完成现场施工任务,得到甲方好评。
最满意的突破,是卡莫亚铜钴矿项目
刚果(金)卡莫亚矿区位于世界级大矿带-中非刚赞铜钴矿带,属坎博韦大型铜钴矿床外围。刚果(金)国家矿业公司(GCM)从上世纪80年代起,投入近3万米钻探、槽探、化探、浅井等,仅探获近地表一些“毛毛”矿,金属量约铜20万吨、钴3万吨。
2010年,北方万宝公司委托中色地科公司负责卡莫亚铜钴矿区一期地质详查。董少波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总结本区控矿规律基础上,加强复杂构造的研究与探索,经补充勘查,上部矿体新发现易选经济的硫化矿,犹如注入一针强心剂,提振了甲方进一步深部找矿的信心,原签订的验证勘查4000米合同,因工作成果打开矿的前景,当年追加7000米,增至11000米,基本控制浅部9个矿体。新增资源量铜36万吨、钴3.3万吨,达到大型规模(资源量升至铜56万吨、钴6.5万吨)。
“没获得突破是认识上的局限。钻探发现地层有重复,大胆推测深部存在隐伏矿体。有意识地设计三个深孔,全部见矿。”董少波认为综合研究和建立矿床模型,为实现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主持二期深部矿体普查,基于地表的认识,通过对矿床控矿特征及推覆构造综合研究,他们率先提出多期叠瓦式推覆-多层楼-金字塔控矿模式,大胆推断埋深250米至450米存在规模可观、更稳定的隐伏矿体,经过验证,新增金属量铜81万吨,钴16万吨。使该矿铜钴资源量增长7-10倍,探获铜金属量137万吨、钴33万吨,从最初的中小型一举跃升为超大型(铜)钴矿规模,外围普查发现2个潜力矿段及深部矿体潜力区域,全区资源量保守预计超过200万吨铜、40万吨钴。通过两年卓有成效的勘查找矿,使同处一个金元宝式推覆体的两个膨大部位的两个矿床,真正成为旗鼓相当的“姊妹篇”。该项目获有色协会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
最艰难的项目,是塞拉利昂铁矿普查
少波回忆,2012年5月底开始筹备,7月项目上马。之前是江苏勘查技术院1:5万航磁,甲方引进了2家勘查队伍。我方进入的优势是三角翼低空高精度1:1万航磁,圈定了一些异常高的靶区,与天津华北局一北一南,开展地表普查评价。
从2012年底至今,合同一直在不断追加补订,从5000米钻探,后续增至28000米、外加新合同4号区5000米钻探、地表铁帽氧化富矿及5矿区的深部勘查及6号区的普查,金矿可能是第五个合同。从营地建设、公共关系、找矿突破,来自业主的巨大压力;因气候、地形条件,不时趴窝的车辆;地形陡峭,暴雨洪水,容易塌方;最让人难以适应的是恶劣的环境:树上马蜂、牛虻遍布,经常群起而攻之,地上蚁群、蝎子、毒蛇时有出没,霍乱、黄热、疟疾、伤寒等各种热带传染病肆虐。然而,这些都没有让董少波所在的团队有任何退缩和懊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继续干下去的决心。面对责任与期待,他丝毫不敢疏忽与懈怠。为了处理好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多少次,在办公室电脑前奋战到深夜,甚至是不眠之夜。每天十点基地关电,但常常是以董少波离开办公室的时间为熄灯标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地质人“越有困难,越有斗志”不服输、迎难上的韧劲,看到了地质人沉淀在内心深处的对地质事业的深深热爱。
最亲密的战友,是并肩战斗的兄弟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才能创造奇迹。”少波多次提及自己所在的团队。2008年主持完成加拿大美星公司青海省黄南州旦波隆洼、多巴吉结木两矿区预查,正逢冬季,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克服高纬度、高海拔、高寒等恶劣条件,高质量完成野外作业,赢得“能打硬仗的地质勘查队伍”称号。
现在塞国的地质团队成员,大多是与少波并肩战斗过的一个战壕的战友。“地质工作就是要胆大心细。”少波这样评价他们,身边的年轻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在他眼里全是优点。2008年中南大学本科毕业的郝玉军,地质思维敏锐,技术过硬,素质全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90后曾瑞垠,爱钻研,地质基础好;中国地大本科毕业的石富龙,负责水文,经验丰富,独当一面;飞毛腿黄建业,有魄力、有体力,发现的线索敢追能追,是个填图好手……
在西部非洲与国内不同,冬季转入旱季,正是野外工作的黄金季节,需要大家留守突击任务。今年春节前一天,少波回国汇报完工作后,及时赶回项目部,给小伙子们捎去了很多吃的。“没有别的能给予他们,我的兄弟,我最亲密的战友。”少波没有说,有多少个春节,没能回国与家人团聚。他最甜蜜的记忆,是妻子与孩子。他把对妻子、孩子最甜蜜的回忆和思念,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也像是弥足珍贵的矿藏吧,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会想起。
从事地质勘探的人都知道:投身地质事业,就意味着与“艰苦”结缘,每前进一小步,都要付出诸多艰辛代价。正是怀着这份深深的情结,地质人用坚定的前行,丈量着脚下这雄浑而苍凉的土地;用执着的信念,追求着地下这令人梦索魂牵的宝藏。
我们离开塞国回京的时候,董少波接到了四号区阴元军的电话,连系四五号基地、补充给养的老乡的“独木舟”,被连日暴雨引发的洪水冲跑得无影无踪了。现场犹如“战场”,这里有无尽艰辛的市场攻坚战。挥别我们,少波转身又投入了繁忙的工作中。(江南 李超平)